要点梳理 | 首部全球念珠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发布

来源:临床用药评价

图片

 

国际著名杂志柳叶刀感染子刊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于2025年2月13日正式发布了由欧洲医学真菌学学会(ECMM)、国际人与动物真菌学会(ISHAM)及美国微生物学会(ASM)联合制定的首部全球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该指南整合了全球范围内大量临床研究证据和众多专家共识,全面构建了念珠菌病诊疗的科学框架。内容涵盖念珠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原体耐药演变趋势、多维度临床表现解析、实验室诊断技术的革新、阶梯化治疗策略及分级预防体系等各方面,内容既包含浅部皮肤黏膜感染、血流感染等常见类型,也深入剖析了中枢神经系统、腹腔脏器等多部位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治方案。
针对免疫抑制患者、新生儿、老年群体、妊娠期妇女等高风险人群,指南也从早期预警指标、预防性干预到治疗剂量调整均给出循证推荐。同时,在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方面也提供了全面规范化细则,如药物敏感试验与耐药菌的监测、抗真菌药物的选择、药物浓度的动态监测,以及抗真菌药物的精细管理等。

图片

图片来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念珠菌血症的一线治疗

 
 
强烈推荐棘白菌素(阿尼芬净、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瑞扎芬净)作为一线治疗。若棘白菌素不可用或患者感染耐药菌株,可考虑脂质体两性霉素B(LAmB)、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无深部或转移性病灶的念珠菌血症治疗持续时间为首次持续血培养阴性后14天。
 

图片

成人无器官受累念珠菌血症的最佳治疗路径。图片来源:感染在线Infection Online
 
 

转换口服治疗

 
棘白菌素治疗5天或更长时间后,符合标准的患者可转换为口服唑类药物。
 

二线或挽救性治疗

 
对于棘白菌素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患者,强烈推荐LAmB治疗。氟康唑和伏立康唑为备选药物,但需考虑抗真菌耐药性和药物间相互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强烈推荐LAm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CNS念珠菌病。若念珠菌敏感,氟康唑可作为口服巩固治疗。

图片

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的最佳治疗路径。图片来源:感染在线Infection Online

 

眼部念珠菌病

 
对于唑类敏感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血症,建议使用氟康唑或伏立康唑进行全身治疗。棘白菌素可用于无症状且局限性良好的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眼内炎治疗需联合传染病专家和眼科医生评估。
图片

成人眼念珠菌病的最佳治疗路径。图片来源:感染在线Infection Online

 

心内膜炎

 

强烈推荐初始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每日1次,3-5mg/kg),可联合或不联合氟胞嘧啶(每日4次,25mg/kg),或者采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如果出现严重的肾毒性,可根据需要减少剂量,但每日剂量低于3mg/kg的推荐力度较弱。不建议使用唑类药物进行初始治疗。中等强度支持棘白菌素-唑类或LAmB-棘白菌素联合疗法。若分离株敏感且满足条件,可改用氟康唑。瓣膜性心内膜炎建议早期手术,并移除心脏起搏器或植入式装置。强烈建议手术后至少6周的治疗持续时间,如果有并发症(例如,瓣周脓肿),则治疗持续时间更长。当无法进行手术时,需要更长的疗程。

图片

成人念珠菌性心内膜炎的最佳治疗路径。图片来源:感染在线Infection Online

 

感染源控制

 

建议念珠菌血症患者尽早移除中心静脉导管,并控制其他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感染源。

 

治疗药物监测

 
对于三唑类和棘白菌素类药物,在极高或极低药物暴露风险的患者中,应考虑治疗药物监测。棘白菌素的目标谷浓度建议为Cmin大于1mg/L。
此外,指南也包含常见念珠菌病的最佳临床诊断路径和各种部位念珠菌感染的优化治疗方案,为快速认识和掌握念珠菌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相信该指南的出台,不仅会推动全球念珠菌病诊疗的标准化进程,更通过强化耐药性防控意识和规范化临床实践,为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疾病负担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Cornely OA, Sprute R, Bassetti M, et al. Global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an initiative of the ECMM in cooperation with ISHAM and ASM. Lancet Infect Dis.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3, 2025. doi:10.1016/S1473-3099(24)00749-7.

 

新闻资讯

NEWS